从"星二代"到实力派:王骁的破圈之路给娱乐圈带来哪些启示?
最近演员王骁在热播剧中的表现又引发热议,这个总能把配角演成"黄金绿叶"的演员,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不是靠母亲王馥荔的光环。回看他从海外白领转型演员的15年历程,简直就是一部娱乐圈"反套路"成长史。
一、放弃金饭碗闯演艺圈:星二代的反骨人生
2005年,27岁的王骁做出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——辞去俄罗斯某国际物流公司高管职位回国演戏。这个在南京长大、加拿大留学的理工男,其实从小就有演员梦。母亲王馥荔当年极力反对:"我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吃。"这位拿过金鹰奖、百花奖的老艺术家太清楚,演艺圈哪有那么好混。
但王骁的执拗劲儿上来了。他偷偷报了表演班,从群演做起,最惨的时候连续三个月没戏拍,靠啃老本过日子。有次副导演认出他是王馥荔儿子,当场嘲讽:"星二代还来抢饭碗?"这种偏见成了他早期最大的障碍。
二、用15年时间撕标签:从"关系户"到"剧抛脸"
转折发生在2016年的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。他演的司命星君看似插科打诨,实则暗藏深情,网友评价"连眉毛都是戏"。这个角色让他首次摆脱"王馥荔儿子"的称呼,观众开始记住"王骁"这个名字。
此后他开启"剧抛脸"模式:《流金岁月》里油腻又精明的杨柯,《狂飙》中阴狠的崔姨,《县委大院》里接地气的乡镇干部...每个角色跨度极大。导演刘海波透露:"他总提前一个月到拍摄地体验生活,在《县委大院》剧组天天跟着基层干部上班。"这种较真劲儿,让合作过的张译都感叹:"他演戏像在解数学题,逻辑严丝合缝。"
三、娱乐圈需要更多"王骁现象"
当下演艺圈正面临信任危机。某选秀节目出道的爱豆,拍戏全程用替身还拿天价片酬;某星二代靠父母资源拿下大IP主角,演技却被嘲上热搜。相比之下,王骁的成长路径值得深思——
实力才是最好的洗白剂 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《演艺圈生态报告》显示,70%的观众反感"资源咖"。王骁用15年证明:观众最终认可的,永远是业务能力。就像他在采访中说的:"父母的光环是门票,但能待多久靠自己。" 配角也能成气候 在追求"一番"的数据时代,王骁甘当绿叶。《白鹿原》导演刘进说:"有些演员宁可没戏拍也不接配角,他却能把小角色演成记忆点。"这种态度恰恰契合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的观点:"好演员应该像水,装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。" 跨界经历反成优势 他的海外留学和职场经历,反而赋予表演独特质感。《大考》里演高中生父亲时,他融入外企高管的思维模式,设计出推眼镜、中英文夹杂的小动作。这种生活积淀,恰是很多年轻演员缺乏的。
四、给行业带来的冷思考
王骁的破圈背后,折射出娱乐圈的深层问题。横店某选角导演坦言:"现在剧组选人先看流量数据,反而像王骁这样的演员得靠口碑慢慢熬。"这种畸形的评价体系,导致市场上充斥着急功近利的作品。
不过变化也在发生。爱奇艺近两年"迷雾剧场"的成功证明,观众更愿意为好内容买单。正如编剧汪海林所说:"当行业开始奖励真正的演技派,才会有更多王骁冒出来。"
看着王骁如今在《第二十条》里和张译对戏不落下风,谁能想到他当年连龙套角色都要拼命争取?这个不炒绯闻、不立人设的演员,用最笨的办法走通了最远的路。或许正如网友的调侃:"他终于把百度百科里'王馥荔儿子'的标签,变成了'王馥荔是王骁妈妈'。"
各位观众,你们觉得演艺圈要打破"拼爹"现象,还需要哪些改变?是时候该重新定义"星二代"的价值了,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!